原 “妈妈好老师 ”公众号已更名为:瞳心仲致 (ID: wentwith)

  这是一部2016年范植伟杨佑宁的电影了。

  最初看到《再见范植伟杨佑宁,在也不见》的片名觉得有点好奇,为什么不是“再也不见”而是“在,也不见”?看完影片,看完以后才发现原来这个疑似错别字的“在”另有深意。

范植伟杨佑宁 杨祐宁和范植伟

  电影的英文片名“Distance”是“距离”之意,内心的距离远比亲口说出“再见”二字更有杀伤力,“我知道你在那里,只是,我们再也回不去了”。

  《再见,在也不见》是由三位青年导演共同完成,第一个单元《背影》在中国广西完成,第二段《湖畔》在中国台湾和新加坡完成,最后一段《再见》在曼谷完成。三段剧情分别对应“亲情”、“友情”和“爱情”,淡淡的离愁别绪贯穿始终。

  陈柏霖一人分饰三角,串联了关于亲情、友情、爱情三个各自独立又都有着对《再见,在也不见》以诠释的故事。

  《背影》父子情

  因为躲债而抛妻弃子的父亲,如今身在范植伟杨佑宁他乡垂垂老矣,因为出差意外遇见父亲的陈柏霖,心情复杂,他跟踪父亲的脚步和背影,窥探他新的家庭和生活,怨在心中,心底仍割舍不下那份亲情。

  这也是全片个人最喜欢的一个故事,尤其是老戏骨秦沛扮演的父亲一角,表演已入化境,无需用力,淡然之间,便塑造出一位心怀愧疚、充满自责的父亲,“回去能干嘛?他们都不认识我了……”,陈柏霖不告而别,在阴暗的小巷里痛打了不懂孝顺、同父异母的兄弟,是对父亲离家出走的怨恨发泄,父爱在时不懂珍惜,分离了,就只能望著对方背影渐行渐远。

  这一段的“再见”,虽有怨恨,但依然有爱,因为,始终是血浓于水的亲情。

  《湖畔》“兄弟情”

  这个故事最具意象,说是“兄弟情”,其实应该是一段青涩懵懂的“同志情”,只不过“友情之上、恋人未满”。双线并行的叙事手法,现实与过去交叉呈现。水波微澜的野湖、难以言说的心事,一段隐秘的往事、两个暧昧的少年,这一切都止于父亲的溺亡。成年结婚生子的陈柏霖,收到来自新加坡的挂号信,开启了这段尘封已久的“兄弟情”,远赴他乡为被判死刑的杨佑宁送行。过去和现在的对比,相隔二十年的“死亡”,举重若轻。

  “同志情”一向是台湾电影最擅长表达的题材,因此,虽然导演来自新加皮,却最有台湾电影的风格,对白和配乐极为克制,只依靠画面和演员的互动来推进,两位少年演员的表现尤其惊艳,眼神之间的默契,游走于友情和爱情的边缘,甚至有些抢去成年后陈柏霖和杨佑宁的风头。

  这一段的“再见”,是成年后的痛,是对年少轻狂的释怀,是面对的死亡的超然和放下。

  《再见》忘年情

  来自上海的年轻教授陈柏霖,远赴泰国曼谷讲学,遇到了十二年前的“旧爱”——侨居泰国的老师蒋雯丽。这个故事最具时代感,贴近现实生活,片中有一段戏,陈柏霖演讲时谈到了时下流行的电子社交工具,无论FACEBOOK还是微信,看似有上千个好友,真正在乎你的也许只不过只是其中的五个人而已,科技的进步,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反而变得日渐疏离。有意思的是,陈柏霖初到泰国,意外拨动了一位泰国女生的心弦,一如当年学子时代的他,对老师的那段情愫,若即若离,是为呼应。而最后的酒店一夜,相拥激吻,是十二年前的旧情复燃,却也是无奈的告别,一个事业有成,一个已为人母,终究挣不脱伦理道德的束缚。

  蒋雯丽的表演老道,无论神态还是肢体语言都非常精准自然,让我想到了《山河故人》里的张艾嘉,这种“忘年情”,真的需要好的对手,才能避免尴尬。

  这一段的“再见”,是时过境迁,是再见时对美好青春的怀念,和再续前情之后的落寞。

范植伟杨佑宁 杨祐宁和范植伟

  

  生活中相信很多人都会有着相遇和在也不见的离别。《再见,在也不见》正是以略带悲情色彩的重逢后的再别离,形成了电影情感上的脉络,分属父子亲情血浓于水的《背影》,友情上升到同性生离死别的《湖畔》,师生忘年之恋的《再见》,三组故事都是多年后久别重逢的再见,但电影所设置的境遇却不是突显那久别后的美好,而是填充出种种境况下的枷锁,突显出人物宿命式的悲情渲染,以此形成戏剧性的张力,为人动容于《再见,在也不见》的命题。

  陈世杰的《湖畔》是此作个人之见最佳的故事,双线齐驱并进的叙事手法中又包含以隐忍的克制,对情绪的渲染可谓恰到好处,将一种友情上升到同性之爱的边缘化情感跃然光影,质朴中对情感的拿捏可谓举重若轻,而忻钰坤则是将自已《心迷宫》中出色的语境表述力带到了《背影》之中,那难以割舍的亲情令人回味,由西瓦罗·孔萨库执导的关乎爱情的《再见》却显得太过平淡,在逻辑上更倍感牵强,以至于这个最后压轴之作并没能为电影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,分段式影片参差不齐的问题在此得到了最大化的暴露。

  电影对情感的寄语凝重却又治愈,在首个故事中,陈柏霖饰演的儿子与离别多年父亲的重逢,昔日无从放下的仇怨都在此得以放下,第二个故事中,面对昔日与父亲之死有莫大关系一起长大的好友,在好友即将走向绞刑架的死亡之路上,他依然完成了好友的遗愿,将骨灰埋葬,同也是对过往的放下,而最后关于爱情的再见,是在伦理道德面前妥协的故事,一段尘封多年的师生之恋的再续前缘,最终依然亦只是落寞,三组故事实则都是对放下的告解,透过一个“见”字突显出“情”上的释怀。

  

  三段不同的重逢离别,阐述的其实就人与人之间的缘,缘起再见,缘灭在也不见,释然过往,坦然未来,这便是生活。

  虽然是三个迥然不同的故事,却因为一个“情”字而紧密关联在一起,情感的延续也没有脱节,不过相对第三段的平铺直叙,前两段更能打动人心,而陈柏霖虽然扮演的是三个不同的角色,却予人感觉是同一个人,尤其是大段大段的内心戏,表演难度可谓不小,看得出,他也在用这部戏证明自己不再是“小鲜肉”,而是能够胜任复杂多变的角色,说实话,他的表现虽然有略为生硬的地方,总体还是非常不错,值得肯定。

  泰戈尔的诗里写到:“世界上最远的距离/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/而是想你痛彻心脾/却只能深埋心底……”每个人心里都埋藏着秘密,而很多人,即便再见,却已回不到从前,再见,不如“在也不见”。

声明:
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互联网,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与本网联系(runpll@foxmail.com)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